2014世界杯决赛_国足进过世界杯吗 - hntink.com

塑料的“塑”里为什么有个“月”?

一般来说,在汉字右边的“月”才是真月亮。这是为什么呢?

正如月相歌所唱: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

农历每个月初一,月亮开始从右边出现,逐渐饱满,直至十五成为满月。随后逐渐从右边消失,直至月底成为一轮弯在左边的残月。

古人用“弯在右边”的最“新鲜”的月亮表示“月”字。所以一般只有写在汉字右边的“月”,才是真正的月亮(除了“胡”、“朋”以外)。

比如“明”是月光从窗口照进屋中,“期”是月亮循环的时间,“朗”是美好的月光,“望”是登上高处遥望月亮盼人归……

但塑料的“塑”看起来和月亮毫无关系,为什么里面也有个“月”?

我们先从和月亮相关的“朔”说起。

在古人对月亮的描述中,初一的月亮称做“朔”,十五的月亮称做“望”,三十的月亮称做“晦”。

朔=屰+月,“屰”同“逆”,是一个人倒过来的样子,月亮倒过来就是“朔”。月亮从右往左缺失,循环一圈回到新月的状态就是“朔”。

“塑”是朔+土,用泥土做坯子时,捏造不成功可以加点水再来一次,因此是可逆的、可反复重塑的。塑料就是可以加热软化做成各种各样形状的可塑材料。

“朔”有弯月到逐渐月圆的过程,“塑”也有经由毛坯到圆满完成的过程。

写在左边/下边的一般指肉或器官

“月字旁”我们经常见,但真正表示月亮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写在左边或者下边的“假月亮”。

为什么像“肌、肤、胆、肥、胖、背、胃、肾”等这类和人的身体或则器官相关的汉字,都有“月字旁”?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汉字里的“月”都写在左边或者下边,俗称“肉月旁”。

皎洁素雅的月亮为什么和肉有关?

简单来说就是“形近字的锅”。

著名文字学家高亨先生说过:“文字之变迁当于篆、隶之间分界。自篆而上,形义无不相合,自隶以下,形义大多相离”。

甲骨文“月”和“肉”都是象形字,一个是一轮新月的样子,另一个是一片肉的样子。

当演变到篆文时,两个字的形状已经难以分辨,再到后来简化合并为“肉月旁”,写在汉字的左边或者下边,表示和肉或者身体相关的部分(除了“朦”“胧”“宵”以外)。

其实不止汉字里的月和肉有关系,月饼也和肉有关系。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作为每年中秋的主角,月饼堪称内卷之王。

京式、广式、滇式、潮式、桂式苏式……豆沙馅、五仁馅、莲蓉蛋黄馅、云腿馅……每次口味问题都会引起全民大讨论。

上海人的最爱是鲜肉月饼,外皮酥脆掉渣,肉馅肥瘦相间、鲜嫩多汁肉,难怪前两天顶着台风,上海市民也要排队买月饼,可以说是真爱了。

汉字里的月也可能是贝壳、船……

当然,上面说的是一般情况,也有别的可能,需要具体分析。

比如“朋”里的月是串成一串的贝壳(古代的钱币);“前”里的月是“舟”的演变;“青”里的月是“丹”字的变形,指代矿物……

月的名字:古人对月的绝美雅称

中秋说“月”之变,不仅有月相变化、月字变化,还有月名变化。

听听古人给月起的名字:不着月字,却尽得风流,每一个都美得让人窒息。

残月如钩,弯月如弓,世人大多喜欢圆满,因此弦月总给人一种残缺之美。

无论是李弥逊的《游梅坡席上杂酬》:

“竹篱茅屋清樽酒,坐看银钩上晚川。”

还是李贺的《南园》诗之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诗里的弯月就是夜晚最好的陪伴。

珠轮、玉盘、天镜、宝鉴

满月如轮,明亮如镜。中国人对圆月有着莫名的钟爱,想用身边的一切事物来形容,与之拉近距离。

刘兼《晚楼寓怀》里的月圆如珠轮:

“月沉江底珠轮浄,云锁峯头玉叶寒。”

李白《古朗月行》里儿时的想象生动又浪漫: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清亮的明月又如天上的宝镜,落入湖中,悬于夜空,映照出万般美景。

“石帆摇海上,天镜落湖中。”

——宋之问《游禹穴回出若邪》

“湘帘高卷,遥看宝鉴空悬。”

——谢谠《四喜记·佳期重会》

冰兔、桂蟾、素娥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蟾蜍成精,这些都是月亮带给我们的想象。

月上有嫦娥、玉兔、桂树、蟾蜍,于是它们成为了月亮的代称。

“冰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

——李绅《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

“朝看桂蟾晚,夜闻鸿雁度。”

——卢照邻《赠益府裴录事》

“窗外素娥窗内客,分明各自梦巫阳 。”

——郁达夫《旧历八月十六夜观月》

不直接提月亮,却更带神话的美好。

出自屈原《楚辞·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为月驾车的女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后用作月的代称。

屈原驾车而行,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奔赴,可谓浪漫至极。

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笔名也出自于此,月亮的朦胧蔓延到字里行间,描绘出雨巷“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婉约情怀。

出自苏轼《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原义指姿态曼妙优雅的美人。

月亮上住着美丽的嫦娥,月色明媚,很多美好的意象浮现心头。

以婵娟代月,尽管相隔千里,亦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传达思念与祝福。

古人崇尚阴阳之说。日月对举,日称太阳,所以月称太阴,充满了中国人的哲学意味。

“坐使青天暮,小星愁太阴。”

——柳宗元《感遇二首》

“那昼间的太阳,夜间的太阴,只不过是那明镜中的你自己的虚影。”

——郭沫若《女神·地球,我的母亲!》

传说月中有两座仙宫,一名为广寒,一名为清虚。

月亮之上究竟是什么样的神仙圣地?从古至今,神秘的月球生发了我们的无限向往。

也许如同诗人鲍溶《宿水亭》形容的那样:

“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

或者还需我们亲自去看一看:

“七色花虯一声鹤,几时乘兴上清虚。”

——谭用之《江边秋夕》

除此之外,月还有众多美名,如碧华、冰壶、玉娇、地魄等等,在此不一一展开了。

万物皆可爱,月亮是中国人浪漫情怀的承载,其实不止于“月”,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每一个寻常物什,都能有故事。

生活不止世间的“六便士”,还有头顶上的白月光。

中秋到来之际,让我们和家人一起以诗佐酒、与月对饮,一起享受花好月圆夜,良辰美景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旅游攻略导航
最新广场舞
2025-06-14 01:53: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