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里的陪葬品极其丰富,如今人们都知道定陵地宫共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其实当年很多珍贵的丝织物都没能被报错下来。因为,很多丝织物接触氧气后被氧化,结果瞬间化为灰烬。正是由于定陵发掘的惨痛教训,定陵发掘之后准备发掘明成祖朱棣长陵的计划也就随之搁置。
为了进一步吸取教训,1987年国务院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这样写道,“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文物部门的考古工作应主要是配合基本建设。
考古发掘工作必须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对不妨碍基建的重要古墓葬、古遗址,在当前出土文物保护技术还没有完全过关的情况下,一般不进行发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各地旅游经济的兴起,一些地区企图通过发掘帝王陵寝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的想法有所抬头。于是,1997年国务院再次下发《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强调文物的考古发掘应该是坚持配合基本建设为主,“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
2015年一条关于定陵出土文物“重回”地下的新闻(即在十三陵的地下建一个极其先进文物库房),再次将帝王陵的考古发掘推到了风口浪尖。1956年定陵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他们被安放在定陵院内的平房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房子不恒温恒湿,而且夏天潮气大,冬天温度低。结果对文物,尤其是丝织品,造成了很大的损坏。到底丝织物的损坏有多大?小编用万历皇帝的龙袍保存现状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当年万里皇帝的龙袍在发掘现场就已经开始碳化,并逐渐失去了原来的色彩。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龙袍的损坏情况更为严重。其中龙袍的折痕处已经发黑、碎裂,给人的感觉是整件龙袍都已经“酥掉了”。
小编认为对于古代墓地决不能轻易发掘,这里面不光是损坏文物的问题,也是是对我们中国祖先的极大不尊重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损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