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关临近,酒水的消费趋势愈加显现其年轻化、时尚化、多元化的特点,葡萄酒因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葡萄酒市场的鱼龙混杂也让消费者在选择时倍感困扰。
近期,《消费者报道》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进行了整理,揭示了近五年来葡萄酒市场的质量抽检情况。结果显示,共有120批次葡萄酒因质量问题被检出不合格,涉及的问题包括酒精度、甜味剂、人工合成色素、防腐剂等方面。其中,甜味剂问题尤为突出,共有34批次葡萄酒被检出含有甜味剂,一些不法生产商为了改善口感,违规添加甜味剂以掩盖葡萄酒本身的酸涩味。过量摄入这些甜味剂可能对人体的肝脏、肾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群体危害更为明显。
除了甜味剂问题,还有10批次葡萄酒被发现违规添加了人工合成色素。这些色素主要来自葡萄皮,属于天然色素。一些生产商为了降低成本,会使用人工合成色素来染色“红葡萄酒”,这不仅影响了葡萄酒的真实性,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那么,作为消费者该如何选购安全有保障的葡萄酒呢?要注意葡萄酒的年份与灌装日期。年份代表了酿酒葡萄的生长采摘年份,而灌装日期则是葡萄酒完成酿造进入市场的日期。了解这两个日期可以帮助消费者判断葡萄酒的质量和价格。条形码也是辨别进口葡萄酒真伪的重要依据。
除此之外,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鉴别葡萄酒的真假。例如,生命时报曾做过关于“检验小苏打是否能鉴别葡萄酒品质”的实验,发现小苏打可以作为一种简单的鉴别工具。但遗憾的是,它并不能完全鉴别出所有的假酒或劣质酒。消费者还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更多的鉴别知识和技巧。
选购安全有保障的葡萄酒需要消费者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和知识。通过了解葡萄酒的年份、灌装日期、条形码等信息,以及掌握一些简单的鉴别方法,可以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消费权益。消费者也应该保持警惕,避免购买到不合格或假冒伪劣的葡萄酒。毕竟,葡萄酒市场的鱼龙混杂,只有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推动市场的健康发展。葡萄酒的世界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和技艺,其中蕴含着酿酒师的深厚经验和智慧。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了解葡萄酒的饮用期与保存方法同样重要。
大部分经济型葡萄酒,其饮用期通常在1至2年内。这类酒在价格和品质之间取得平衡,适合日常饮用。而对于少部分中档葡萄酒,它们的饮用期则延长至三五年之后,甚至十年之内。这些酒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以展现出其独特的韵味和口感。而仅有极少量优质的名庄酒,其饮用期可以超过十年甚至更久。这些酒的保存期限需要酿酒师的专业经验和精准预判能力,以确保它们在最佳状态下呈现给消费者。
葡萄酒的保存条件是其饮用期长短的关键决定因素之一。这些珍贵的液体对存放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在购买了葡萄酒后,应当避免日晒和高温,将其平躺放置于小型恒温恒湿的橱柜中,或是短期保存在冰箱冷藏室内。
那么,葡萄酒过期了是否还能饮用呢?判断方法其实很简单。开瓶后,如果葡萄酒出现明显的醋味、酱油味或霉味,没有果香,颜色暗沉失光,有大量沉淀,那就说明已经失去了饮用价值。而如果保存条件良好,酒体没有出现过度氧化,那么还是可以饮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酒开瓶而没有一次性喝完,剩余的酒必须小心处理。应该密封后横卧放置于冰箱冷藏室,并且在一周内喝完,以确保其品质和口感不受影响。
我们还需要提醒大家,美酒虽好,但切勿贪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成年男性每天饮用葡萄酒的量不应超过250毫升,成年女性则不应超过1 5 毫升。孕妇、酒精过敏人群、病患人群以及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应避免饮酒。
让我们在品味葡萄酒的美妙时,也注重健康饮酒,享受生活的美好。(来源:消费者报道综合生命时报、深圳消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