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的发源地是在广西梧州。梧州地处岭南和古中原交汇处,秦朝末年南海郡尉赵佗建立南越国,南越国在今梧州市境域内建苍梧王城,南越国灭后,原苍梧王城置广信县,为苍梧郡治所在地。西汉交趾刺史部则以广信县为治所统辖岭南,梧州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古代的“粤”和“越”互为通假字,南越国也称南粤国,这也就是粤语中“粤”字的由来。
粤语的发展历程
粤语是古代中原汉人南下岭南与部分古南越语融合而成的一种汉语方言。
先秦时期,岭南叫百越之地,并非周朝传承下来的传统汉地,在这里生活着西瓯、骆越、南越等古越人部落,并有着区别于中原雅言的古南越语。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兵平定岭南,相继建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并遣送中原居民迁居南越以传播中原文化。秦朝移民带来的雅言,伴随着秦朝统一的政令、文字、律法,在南越地区流传开来。
公元前206年。南海郡尉赵佗趁秦末天下大乱,兼并桂林郡、象郡两地,割据建立南越国。赵佗立国之后实施“和辑百越”的政策,积极融合岭南各部落和中原南迁移民,中原雅言和百越语在“国策”的推动下于岭南地区相互影响,加速融合。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岭南,建立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苍梧郡下的广信城临近中原,又是南越文化中心之一,成为西汉交趾刺史部治所负责纠核岭南九郡,是实质性的“岭南首府”。
汉朝时期,中原继续向岭南移民。汉武帝全国推动独尊儒术,临近中原的广信城响应朝廷,建立岭南地区的儒学中心,并以中原雅言为载体,将儒家经典、思想在岭南中原移民和百越原住民之间传播。伴随着儒家思想在岭南的深入人心,雅语也与古越语碰撞出雅语为主导,又有古越语特色的粤语,现代粤语在汉朝形成雏形,并在整个岭南地区普及开来。
唐宋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争,造成中国经济南迁,岭南自秦汉之后,又迎来一次人口大增长。这一次,中原人带来《广韵》、《切韵》、《唐韵》,粤语融入部分唐宋中古语音系统,平仄用韵契合唐宋诗词,现代粤语自此定型,此时的岭南经济、文化以广州为首,因而广州音成为粤语代表音。
为此清代学者陈澧认为“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州,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