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乃哪吒三太子,能降妖来会作诗,今日到此除奸恶,尔等妖孽快受死。”
估计这段时间不少人都在被这段话洗脑,这也是最近各个平台上最火的流行歌。
但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个说法里有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哪吒的父亲李靖只是陈塘关总兵,又不是帝王,他凭什么敢自称三太子?
第二个问题,我们汉人历史上大家都知道,一般帝王只有一个太子,不存在大太子、二台子、三太子、四太子这种说法。
不仅汉人如此,甚至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在入主中原之后,也都只有一个太子,没有第二个。
因为太子这个位置的意义大家都很清楚,是皇帝的接班人,搞一大堆太子,就等于一大堆接班人,还要太子干什么?
所以,历代太子位置一旦确立,位置都是非常特别的,在有些时候甚至被大臣视为国家根本。很多时候为了争夺太子的位置,亲兄弟也会大打出手,乃至刀兵相见。
如此重要的身份和位置,怎么会有一大堆呢,还一二三排序?
更何况,从没听说把哪吒的哥哥金吒、木吒称为大太子和二太子的,但哪吒就是从一出场就被称为三太子,为什么呢?
哪吒的故事形成和广为流传,差不多是在宋元时期。
虽然北宋和南宋的统治区内,汉人很少把皇子们都叫太子,哪怕是辽金元,官方承认的太子也都是只有一个人。
但在这些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的中下层普通百姓中,并不完全遵守官方约定俗成的对太子的定位和认知。
尤其是金和蒙古时期,民间都存在把各个皇子都叫太子的情况,比如兀术,在当时的金国统治区里就被真的是称为四太子。
展开全文
到蒙古时期,太子这个说法更加泛滥,不仅大汗的儿子们都是太子,而且连各地封王都被称为各种太子,只要是成吉思汗子孙就行,一律都是太子。
因为蒙古的继承规则是析产制,而不是之前汉人王朝实行的赢家通吃的继承规则。
蒙古这种太子称呼泛滥之后,在蒙古语里没有对应的说法,慢慢就变成了以讹传讹的台吉,实际上是蒙古人对太子的音译,之后又被汉语音译回来。
在蒙古帝国崩溃之后,原来的游牧民族地区都出现了大量的台吉,后来逐步变成了一个固定的身份。
李靖的职务是陈塘关总兵,陈塘关是虚构的地方,但总兵这个职位是确实存在的,只是要在明朝才出现,而且一开始不是常设职位,到后来才逐步演变为常设职务。
但即使如此,总兵也是一个流官职位,而不能世袭,不能因为他是总兵,他儿子就可以继承他的职位,将来也当总兵。
所有关于哪吒的故事里,在李靖成为托塔天王之前,都没有他被封王的说法,但哪吒依然被称为三太子,显然也是受到了蒙古时期的影响。
因为在蒙古时期,镇守各地的多数都是贵族出身的各种蒙古王子们,所以在民间传说的认知里,总兵就和蒙古时期镇守各地的王子们一样,都是世袭的。
哪吒的故事里,他的两个哥哥从一出生就被普贤和文殊两个神仙带走修仙去了,并没有在李靖夫妇身边生活。
哪吒虽然也是一出生就被太乙真人收为徒弟,但哪吒是唯一陪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也就是说,在当地老百姓眼里,他可能就是李靖的职位的继承人。
而且,因为受到蒙古时期“小子守灶”传统的影响,小儿子往往是最有可能成为继承人的。哪吒作为李靖最小的儿子,虽然不受李靖宠爱,但仍然被认为是他的继承人。
《封神演义》本身并不是原创的小说,而是在整理和加工历代流传下来的相关故事的基础上最后形成的一个文本,哪吒的故事也一样。
所以,在哪吒的故事里,可以看到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的印记。包括李靖的总兵职位,哪吒的太子身份,都可以看到这种演变的痕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