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是人体最强壮的肌腱之一,承担着踝关节跖屈(踮脚)的重要功能。跟腱断裂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科学且系统的过程,需要根据术后不同时期的组织修复特点和功能恢复需求,分阶段进行针对性训练。合理的康复计划能有效预防并发症、恢复踝关节功能,以下从专业角度详细解析各阶段的康复要点。
术后早期(炎症反应期)
此阶段始于术后即刻,持续约2 - 4周,核心目标是控制术后急性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和肿胀,同时保护修复的跟腱免受过度张力。
术后需遵循“制动保护”原则,通常采用长腿石膏或支具固定踝关节于跖屈位(脚尖向下),以降低跟腱吻合处的张力。在此期间,虽然肢体活动受限,但可进行邻近关节的主动活动,如膝关节的屈伸训练、髋关节的平移运动等,通过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风险。同时,需密切观察切口愈合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在疼痛允许范围内,可进行脚趾的主动屈伸训练,通过趾长屈肌和趾短屈肌的收缩与放松,带动足部血液循环。此阶段禁止进行踝关节主动背伸(勾脚尖)动作,避免跟腱吻合处承受牵张力。物理治疗方面,可早期介入冰敷(每次15 - 20分钟,每日3 - 4次),利用低温效应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但需注意避免冰袋直接接触切口。
术后中期(纤维组织形成期)
一般为术后4 - 6周,此阶段跟腱断端开始形成纤维性连接,强度逐渐增加,但仍需避免过度负荷。康复重点转向逐步恢复踝关节活动度和开始轻量肌力训练。
在医生评估后,可更换为短腿石膏或可调式支具,将踝关节固定角度逐步调整为中立位(脚底与小腿垂直)。此阶段可在支具保护下进行踝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如使用踝关节训练器或他人辅助完成背伸和跖屈动作,活动范围从0°开始,每日循序渐进增加5° - 10°,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限。需注意,被动活动时施加的力量应集中于足跟部,避免直接牵拉跟腱止点。
肌力训练从等长收缩开始,即肌肉收缩但关节不产生运动。例如,患者取坐位,膝关节屈曲90°,踝关节在支具固定下进行“绷脚”(跖屈)和“勾脚”(背伸)的静力性收缩,每组保持5 - 10秒,每次10 - 15组。此类训练可增强小腿三头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张力,促进神经肌肉控制功能恢复,同时避免对跟腱产生剪切力。
术后中后期(瘢痕重塑期)
术后6 - 12周,跟腱瘢痕逐渐成熟,强度进一步提升,康复目标转向强化踝关节主动活动能力、恢复步态和开始平衡训练。
首先解除支具固定,逐步过渡到负重训练。初期可在双拐辅助下进行部分负重(体重的30% - 50%),随着跟腱耐受性增强,2周内逐渐过渡到完全负重。在此过程中,需观察负重时是否出现跟腱部位疼痛或异常弹响,如有则需暂缓进度。
踝关节主动活动训练是此阶段的核心内容,包括主动背伸、跖屈、内翻和外翻练习。可借助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例如将弹力带一端固定,另一端套在脚掌前侧,进行主动背伸对抗弹力带阻力的训练,每组15次,每日3组。同时,进行提踵训练(踮脚)的改良版,即双脚站立,缓慢抬起脚跟后停顿2秒再放下,初期可在双拐辅助下完成,后期逐渐过渡到单脚提踵。
平衡与本体感觉训练同步开展,可使用平衡垫或泡沫轴进行站立训练,通过不稳定平面刺激足底感受器,改善踝关节的平衡控制能力。每次训练时间根据患者耐受度调整,一般从5分钟开始逐步延长。
术后后期(功能恢复期)
术后3 - 6个月,跟腱瘢痕已基本重塑,进入功能全面恢复阶段,目标是恢复正常步态、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步态训练是重点,需纠正因长期制动导致的异常步态,如足下垂、步态拖沓等。患者可在平地进行慢速行走训练,注意脚跟先着地,随后脚掌过渡到脚尖,逐步增加行走距离和速度。上下楼梯训练需遵循“健侧先上,患侧先下”原则,初期可借助扶手辅助,确保安全。
运动功能训练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推进,包括慢跑、跳跃、变向跑等。慢跑训练从每次5分钟开始,每周增加5分钟,注意选择平整路面,避免剧烈震动。跳跃训练先从双脚跳开始,如跳绳练习,随后过渡到单脚跳,需确保踝关节稳定性良好。变向跑和急停训练需在术后6个月左右开展,此时跟腱强度已接近正常,可承受快速发力和转向的负荷。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定期进行跟腱张力评估和踝关节功能评分(如AOFAS评分),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训练方案。同时,物理治疗可配合超声波、蜡疗等手段,软化瘢痕组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训练后的肌肉疲劳。
康复注意事项与风险防控
1. 个体化原则:每位患者的年龄、断裂程度、手术方式不同,康复进度需因人而异。例如,老年患者或合并糖尿病者,瘢痕愈合速度较慢,需延长制动时间和降低训练强度。
2. 疼痛管理:训练过程中出现轻微酸痛属于正常现象,但若出现剧烈疼痛或跟腱部位肿胀加剧,需立即停止训练并就医,排除跟腱再断裂或过度负荷损伤。
3. 循序渐进:每个阶段的训练强度需逐步增加,避免“跨越式”训练。例如,从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从不负重到完全负重,均需遵循“少量多次、逐渐增量”的原则。
4. 肌肉平衡:在强化小腿三头肌的同时,需注意拮抗肌(如胫前肌)的训练,避免因肌肉力量失衡导致踝关节内外翻畸形。(夏邑县中心医院 骨科 王晓飞)
来源:大河报健康科普 编辑:郭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