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世界杯决赛_国足进过世界杯吗 - hntink.com

如何引导孩子立志?

孩子在童年和少年阶段还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不可能有具体的人生理想。所谓“从小立志”,实际上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胸襟、气度和魄力。所谓“志”就是一个人胸襟、气度和魄力的总和,是度量一个人伟大或平庸的尺码,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范仲淹先生在小时候,看到一个算命先生,就问他:“请你看看我的命,以后可不可以当宰相?”算命先生从未遇过口气这样大的小孩,就跟他说:“你口气未免太大了!”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接着又问算命先生:“那你帮我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这位先生很好奇,为何两个志愿差别这么大?范仲淹回答:“唯有良相、良医可以救人。”良相可以救一国的人;良医可以随分随力救人的生命,救一个人的生命,可能是改一个家的命运。算命先生听完以后很感动,因为范仲淹念念都是要救人,所以他跟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心,就是真正的宰相之心,你以后一定会当宰相。”这位算命先生也很懂得鼓励孩子,后来范仲淹真的当了宰相。

那么,当我们的孩子告诉我们他有远大的理想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培养责任感。做什么事情都必须让孩子负责任。不用负责任的事情,孩子不可能有恒心和毅力去完成它,因为没有责任就不存在紧迫感。现在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这么说:“书读得好不好是你自己的事,与我们无关。读得不好你自己没前途,将来吃苦头。”其实这种说法很不好,是把孩子的心给推远了。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书读得好,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负责,更是对社会、对国家负责。这是从小培养孩子做人的责任感。在责任感的驱使下,孩子才会有恒心和毅力去完成他的学业,才会在漫长的成才路上坚持到底。

二、伟大而明确的目标是产生恒心和毅力的基础。前人说得好:“有了伟大的目标,你就会把艰苦的劳动当做休息。”如果读书的目的性尚不明确,何来恒心和毅力去忍受二十多年的寒窗之苦呢?因此,必须把整个人生过程的“影像”放大清楚,让孩子知道读书在其中所处的位置,使他懂得读书对于人生是何等重要。

三、在引导孩子读书成才的过程中,千万不能让孩子有被迫的感觉,要处处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任何被迫的感觉,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在逆反心理驱使下,孩子非但没有恒心和毅力可言,就连眼前的积极性也受到抑制。在商量任何事情,特别是学习方面的事情时,都要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得出结论,然后让孩子主动去做。

四、要多与有恒心、有毅力的人接近,尽量避开那些意志消沉的人。做事情不要和态度消极的人商量,这些人总是提出许多反面的理由,促使你后退,并提出“高明”的见解来否定你的追求,使你变得动摇起来,最后化解了你的恒心和毅力,若遇到困难曲折,就可能被拖下水。

展开全文

五、立志和自信是恒心和毅力的前提,胸无大志或缺乏自信的人不可能有强大的恒心和毅力。这些非智力素质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必须同时予以关注。

现在的家庭教育不仅仅在于教孩子多识几个字,多做几道题,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身教言传潜移默化,逐步使孩子形成一个童真的“梦”。以后随着知识的增加,眼界的扩大,便慢慢地形成一个毕生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

一个没有好好立志的人,不管他的智力、意志、品德有多好,都不可能形成大的人生规模,更不可能有大的事业成就。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才智不错却沦为平庸,因为他们做任何事情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就容易满足,不再有进取之心,因此难以再上台阶。 而一个从小立大志的孩子,则对任何事都不会满足于现状,总有追求完美、追求最高境界的欲望;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也总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概。这样的人不成功于此,必成功于彼,而且成功的规模也往往比较大。 因此,千万不能错过童年、少年阶段的立志,它比其他所有的教育和培养都更重要,错过这个阶段则不可弥补。

孩子立什么志向,家长不要取代孩子,刻意追求。比方孩子爱画画,你就鼓励她画下去,孩子爱唱歌,你就鼓励她画唱下去,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也不要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有什么志向你就让自己的孩子转向。

生活中所见违背孩子志向的事太多了。孩子不爱学乐器,偏偏让他学,孩子不爱学书法,硬着头皮让他去学。我们说不是什么该不该学,而是这个东西怎么学,硬拧的瓜是不甜的。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志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硬以自己的志向去代替子女的志向,两志往往水火不容,如果父子心理相容,两志则水乳相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3年世界杯助攻榜最新排名及数据分析一览
南通钟楼和谯楼
2025-08-08 15:41:11

友情链接